
文/胡劍江
必威精装版app日前「交往·交流·交融」百萬青年看祖國主題活動在香港啟動,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發表題為「以了解促理解,以認知達認同」的致辭表示,習近平主席一直心系香港青年,提出要促進香港青少年與內地青少年的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國家的向心力。「了解」是「理解」的基礎,「認知」是「認同」的開端;希望更多的香港青年到內地去學習交流、實習就業、創新創業,堅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用腳步丈量神州大地的壯麗山河,用心來感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積極投身建設美好香港,在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貢獻更大力量,發揮更大作用。
對此筆者十分讚同和支持,而且也一直身體力行地推動香港青少年及學生參與到內地的考察活動,並漸有成效。兩地終於實現全面通關,因為疫情已停辦接近3年的兩地青年交流考察計劃重新啟動,尤其是新高中學制改革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代替了以往的通識科,要求學生必須到內地考察,行程計劃於今年4月展開。「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團的與以往不同之處,就是有系統地將行程及學習重點相結合,讓更多未去過內地的香港師生親身體驗內地的最新發展情況,了解祖國的發展和變化。「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公民科只設「達標」及「不達標」,減輕學生的應試壓力,可以釋出更多的空間給予學生在參加內地考察團時,帶來更多的生活體驗和感受。
內地考察是青少年國情教育的重要一環,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以此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感,有利於引導青年了解香港與內地同源同根,感受兩地關係血濃於水,自發維護國家尊嚴和安全;要讓他們知道現今全球發展的最大機遇在中國,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在內地,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迫切性。建議考察團應把課本知識與考察內容有機地相結合,以體驗式進行學習,更可讓同學們加深切身體會,了解國情,並可在考察期間進行適當的探究活動,來加強考察成果。而且在考察前要預先搜集內地的發展規劃重點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料,讓青少年學生深刻了解祖國的發展。
必威精装版app現今香港教育要正本清源,推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強青少年的國民身份認同,而國民身份認同的根基就是對祖國的認識。有不少從未踏足內地,甚至沒有回鄉證的青年,對內地的存在很多偏見與誤解,都源於道聽途說及被人誤導。筆者亦接觸過這些曾經對內地有偏見的青年人,通過組織活動,讓他們參加赴內地的短期交流考察後,態度截然扭轉,對國民身份重新審視,有部分人更主動到內地升學實習,甚至扎根內地發展創業。
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讓廣大香港青年有機會深入認識國家、感悟歷史文化、熟悉國家發展戰略,有利於香港年輕人找準報效國家、服務香港和實現個人發展的歷史機遇。香港青年通過內地考察,接受中華優秀文化熏陶,增進對國家的了解和熱愛,充分認識到個人、香港和國家命運與共,以建設香港、報效國家為己任,才能更珍惜香港由治及興的良好局面,為建設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分享國家民族富強的榮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特區政府、教育界和社會各界都要全力以赴,把學生到內地考察的好事辦好,讓青年人積極參與內地交流考察,有利他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認識國家的同時,更可以在國家廣闊的空間中開創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
(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濟民生聯盟執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