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夕,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簡稱「一號文件」)發布,除了部署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之外,首次提出建設「農業強國」五大內涵。農業強國、鄉村振興等話題料在全國兩會上引發熱議。多位農業專家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設農業強國對突破制約,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今年,我國開始向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邁進,需統籌兼顧農民增收、糧食安全等重大任務。◆香港文匯報記者任芳頡北京報道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一號文件」首提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關注「三農」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認為,這無疑契合當下和未來中國農業發展方向,也是二十大報告中農業強國建設目標的首次落實和啟動,意義重大。
農業做大做強 量與質協調提升
必威精装版app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經濟貿易系主任李春頂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分析指出,「農業強國」的提出不僅提出了中國農業未來高質量發展、高質量增長以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具體實現路徑,也提出了未來中國整個農業要做大做強,從過去單純強調數量的發展變成數量的增長與質量的提升相協調,還要通過建設農業強國來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必威精装版app糧食穩產保供是頭等大事,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一號文件」開宗明義,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文件提出,2023年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逐步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我們一定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長期以來持續關注糧食安全核心問題。今年兩會,他計劃在聚焦農業安全保障法和糧食安全科技創新保障體系建設兩個方面提出議案和建議,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必威精装版app「三農」工作有兩個永恒主題,保供和增收,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一號文件」更是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列為單獨篇章,提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經營增收,以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農業農村部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2萬元大關,工資性收入佔農民收入的41.96%,是農民增收貢獻的大頭。家庭經營淨收入佔農民收入的34.63%,其中六成多來自農業經營收入。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業經濟系教授穆月英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我國農業就業份額從1978年的70%下降到2021年的23%,有專家測算稱,我國早已進入勞動力轉移的「劉易斯拐點」(指經濟發展中的一種狀態,經濟剩餘導致鄉村勞動力減少),意味着農業不再有剩餘勞動力。加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顯著高於城鎮,引發了各界對「誰來種地」的擔憂。
大力培養青年農民刻不容緩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蘆千文對香港文匯報表示,「無人種糧」「不會務農」是今後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的重大挑戰,大力培養青年農民已刻不容緩。培養青年農民既要通過教育、技能培訓等提升整體技能素質,更要通過全方位配套政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創造全產業鏈就業創業機會,讓農業成為留得住人才的產業。
必威精装版app李春頂分析指出,隨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以及與農業相關的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等方面的進一步提升,未來涉足糧食生產鏈條的農民數量應該會增加。另一方面,隨着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趨勢,未來直接種地的農民比例還會進一步減少。但他同時指出,隨着農業科技的發展,我國糧食安全已經實現了可靠的保障,未來糧食安全方向會從數量的增加轉變為質量的提升。
穆月英則表示,在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支持下,農村產業發展為農民帶來更多的創業和就業機會,近幾年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形成了農民工的「反向」流動新趨勢。
國家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解讀「一號文件」時提出,農民增收是中心任務,糧食安全是首要任務,都很重要,在實踐上要處理好兩者的關係,統籌兼顧好。
種子和耕地是糧食安全關鍵
「18億畝耕地紅線,養活14億人口,在現行消費水平下,我國農業資源面臨絕對短缺。城市能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留下種地的農民就可以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中平均到更多,兩方面可以統籌兼顧。」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保證糧食安全有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種子,即種業科技創新;一個是耕地,即建設高標準農田。兩者都是為了在原有農業生產基礎上提高單產,兩者都需要政府通過公共投入來促進農業內涵式增長。
必威精装版app近五年來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單位:人民幣 )
2018年 1.46萬元 比上年實際增長6.6%
2019年 1.60萬元 比上年實際增長6.2%
2020年 1.71萬元 比上年實際增長3.8%
必威精装版app2021年 1.89萬元 比上年實際增長9.7%
必威精装版app2022年 2.01萬元 比上年實際增長4.2%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任芳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