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港青在中科宇航基地參觀,欣喜留念。記者敖敏輝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自2月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以來,香港不同行業、界別的考察團密集北上。筆者以隨團記者的身份參加了多個參訪活動,驚喜地發現,對比疫情前的參訪活動,兩地交流形式和內容,有了不少新變化、新亮點。

疫情以前,香港和內地每年都有以青少年為主要組成人員的北上參訪活動,行程安排上多是以博物館、歷史文化景點、青創基地、科技公司等為主。參訪過程以「看」和「聽」為主,且行程安排密集,常常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甚至是在吃吃喝喝中度過,不少港青表示,實際收穫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此次全面通關,參訪活動全面回歸,變化十分明顯。比如,4月2日,100多名港青走入位於南沙的中科宇航產業園基地,通過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他們關心的火箭動力組成、組裝、商業太空旅行等問題,都得到了詳細解答。國家在航天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讓他們倍感震撼的同時,增添了同為「中國人」身份的自豪感。

圖為4月2日,港青在中國海事局南海海巡執法總隊海盾文化館,了解中國南海全貌。記者敖敏輝攝

必威精装版app有考察團還登上了位於廣州的中國海事局「海巡31」號海上巡邏船,對每一個團員來說這都是從未有過的經歷。港青關心是否因為保密工作而不能在船上拍照的問題,現場負責人爽快地回應「隨便拍攝」。有港青當場建議,未來可否讓他們隨船體驗海巡船和船員的工作,得到積極回應。

必威精装版app這種參訪形式和內容的變化,還體現在香港公民科內地考察活動和外國領團、商會大灣區參訪活動中,從尖端科學裝置到垃圾焚燒廠,從沉浸式體驗和互動到開放式答疑,創新、開放的參訪形式和內容,讓學子們和領事官員大呼過癮。

筆者發現,這些參訪活動,大多涉及港澳青年的知識盲區、視野盲區,一線參觀讓他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而用眼看、用耳聽、用身體驗祖國不同領域的大國力量、大國擔當、大國作為,亦讓他們有了更深的國家認同感、自豪感,增強國家觀念。因此,未來的交流活動,不妨多從這些方面着手,開拓思路,進一步創新交流形式,豐富交流內容,促港澳參訪活動從1.0升級到2.0。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