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臻
春花爛漫,草木發華,春天是最有生命活力的季節,一年的工作計劃陸續展開。而最近熱門的詞應該是「交流團」,有民青局首個灣區青年交流團30多人往廣東省交流。由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親自帶隊,高中生隨公民科內地考察團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參訪;香港青年協會與龍傳基金合辦 「高鐵青年號·創科體驗行」有500位香港青年從西九龍站出發前往廣州和佛山,展開兩天的創科及嶺南文化之旅,體驗當地生活以及高新科技發展;還有「香港新入職教師內地學習團」,讓兩地新入職教師互相借鑒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成效。非常熱鬧,反應又好,證明教育局和民青局找對了門路。有政府支持之餘又有教育局和民青局的局長親自抓這項工作,成效肯定顯著,交流計劃發揮的作用愈來愈大。
2019年後特區政府官員被警醒,青少年國民教育已經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啟動了公民科學生內地參訪計劃,學生親身到內地交流觀察,是國民教育、國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4月內地城市超過60所學校共6,000多名師生到大灣區參訪,同學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第一手資料,去感受國家在經濟、交通、民生、社會等的最新發展,啟發他們思考,這樣的祖國值得你自豪。
必威精装版app《青年發展藍圖》已確立長期青年發展工作的理念和方針,要推動香港青年認識國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融入首先要接觸交流,不單止參訪幾日,需要在實地工作生活一下,於是政府重啟「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及「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兩大計劃,很切合實際,親身體驗過,自然懂得怎樣選擇。
以往都有社團組織或旅行社搞香港人及中學大學的同學回內地參訪團、遊學團。一般是政府判給外面做,主題不鮮明,隨意參觀景點聽講座拜會相關領導人,似應酬式的參訪,不用說不會有很大效果。其實是有點浪費政府金錢。擴大如今由對口單位根據學生需要及喜好策劃行程內容就非常理想,看到學生交流參觀回來表示時間太短,那就證明對上胃口,他們想看更多,留更長時間。以往名額少,成績好的精英才被選中,而往往精英不希罕回內地兩三日,寧願去日本、台灣、歐美等地玩。這就是關係到主管部門的心態是形式主義還是真心希望發揮作用。加上如今名額又增多,4月逾6,000名高中生,5月至7月還有4萬多名學生陸續出發。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承諾每年會提供約十萬個交流名額,給予中小學生在求學期,最少有一次到內地交流的機會。有機會參加的學生層面廣了,帶來的影響自然大。當今的年輕人很重視自己的感受,亦強調真實感覺,內地政府接待他們別給太多照顧和優待,與內地同學一視同仁,讓他們體驗到平時接觸不到的生活方式,才叫了解國情。
再看看3月底台灣的馬英九帶領一班台灣青年學生到大陸交流,造訪了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和復旦大學,發現兩岸的同學們見面交談關心切身的問題,都是學制、考試方式,以及就業競爭問題,對中華文化在台灣與大陸的發展狀況都很有興趣,兩岸的同學們又迫不及待地交換微信,可見年輕朋友的交流是自然融合,兩岸青年有機會多接觸多了解,多一分接觸多一分情誼,友誼愈深厚,兩岸之間衝突發生的幾率就愈低。青年是未來主人翁,執政者都要聽從他們意見,人民不支持對立,當權者不會輕舉妄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