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申辦奧運(申奧)可以為國家或城市帶來「國際地位」的提升,而這種提升是任何一種市場宣傳推廣也很難達到如此效果的。
在過去的奧運會中,除了1984年洛杉磯奧運外,每一屆也有或多或少的虧蝕,雖然如此但仍然有不少國家城市去爭奪奧運主辦權,可想而知其換取的國際地位提升效果,是虧蝕都值得的。北京也爭取過2000年奧運的主辦權,結果當時輸給澳洲悉尼,8年後捲土重來申辦2008年而成功奪得主辦權,可見申奧也並非易事,通常每一屆申辦城市會有4至5個,競爭相當激烈,其中甚至有些申辦的城市的知名度及各方面都未能達到大會要求,明知自己會申辦失敗,但同樣會嘗試申辦,原因是在申辦的過程中,也已經能使其在國際上知名度有所增加,達到他們想要的效果。
必威精装版app過往申奧的城市,需要花費巨大資源,支出大約5,000萬美元,在為期12至14個月宣傳期內,申辦者需走訪各國奧委會,游說他們投票支持,並需要事先組織申辦籌備公司及舉行體育比賽、展覽、博覽會等等的宣傳活動,如果有4個城市申辦,即4個地方就會合共花費2億美元於申奧上,雖然對奧運這個品牌有幫助,但始終也花費巨大,而且一定會有城市落選,好像並不划算,因此國際奧委會(IOC)就希望限制各申辦者成本,但成本減少意味着少了宣傳,對IOC委員在投票時缺乏了解候選城市便會較不公平,對低知名度城市申奧不利。近這兩屆的申奧過程中,亦有些申辦地方的居民反對,指不應該花這麼多錢去主辦甚至只是申辦,有些城市更舉行公投反對,如奧地利維也納就有72%的投票者投反對票,德國漢堡也有52%的公眾反對,匈牙利布達佩斯也一樣過半數反對。
曾參與過不少屆的奧運製作,筆者覺得主辦奧運對推動文明社會有很大幫助,為世界各國各民族在競技上帶來良性競爭的機會。主辦奧運或許很大機會虧本,但其實主辦國家和城市有機會從商業上去爭取回報,有時賬面上雖然虧蝕,但賬面後可能賺得更多,包括國際地位、旅遊收益、國際貿易等等無形的收入。而國際奧委會鑑於申辦的地方居民反應激烈,也開始改變審核決定主辦權的方法,史無前例地批核連續兩屆主辦權,包括2024年法國巴黎及2028年美國洛杉磯,亦協商不公開投票把2032年奧運主辦權交給澳洲布里斯班(Brisbane),IOC如此舉動,看來以後申辦奧運會的傳統方式即將改變,如各界反應良好的話,可能往後會採取一種協商協調方式來申辦奧運,或許可以減免不必要的支出。目前未來十年的奧運會已確定是由哪個地方主辦,我們運動愛好者又可早早計劃到底是留在家中收看還是相約親朋好友來個遠遊,赴當地感受現場氣氛了。
評論